国内每年超20万人被蛇咬伤 毒蛇威胁需警惕!近期,一名女游客在海南三亚被不明生物咬伤后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三亚市卫健委发布的通报显示,医院怀疑患者为毒蛇咬伤后将其转送到有储备抗蛇毒血清的定点救治机构某战区医院就诊。尽管采取了注射血清等治疗措施,但患者当天凌晨4点58分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纵信优配,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随着事件持续受到关注,野外遭遇毒蛇咬伤该如何应对成为网友关心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兰频介绍,夏秋季节是毒蛇咬伤的最高发季节。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遭遇毒蛇咬伤的患者可达25万到28万例,有一定的致死致残率。我国全域均有蛇的分布,已发现蛇类300多种,有毒蛇超过100种,其中眼镜蛇科和蝰科的剧毒蛇80多种。每种毒蛇可同时含多种不同毒素纵信优配,可能对被咬患者造成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细胞毒损害或内脏、肢体损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王传林说纵信优配,蛇咬伤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遭遇蛇咬伤后应立即脱险,尽量记住蛇的形态,第一时间就近就医,最好直接前往最近的蛇伤救治网络中有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
抗蛇毒血清是毒蛇咬伤的基础性治疗药物,也是对抗蛇毒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当患者被明确诊断为毒蛇咬伤或疑似毒蛇咬伤,并伴有以下至少一项中毒表现时,就需要使用抗蛇毒血清,包括:咬伤48小时内局部肿胀超过咬伤肢体的一半;肿胀快速进展;咬伤后毒素回流导致淋巴结肿痛;全身中毒表现,如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全身脏器、器官自发性出血等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等。2023年发布的我国首次蛇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蛇咬伤后,能在2小时内入院治疗的患者占比仅有三成左右。咬伤患者遗留后遗症的占比高达五成。专家普遍认为,诊断不清导致的院前延迟、未及时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等因素,都是导致这一不良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居民不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法以及社会各界对蛇咬伤是严重的急诊事件这一意识普遍不强,也经常耽误蛇毒抢救时效。
还有观点认为,我国抗蛇毒血清生产目前仍面临种类覆盖不足、研发动力有限等问题。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全国唯一抗蛇毒血清生产商仅能生产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等四类血清。对于其他毒蛇咬伤,临床会遵循“尽早足量、及时追加、同种专一、异种联合”四项基本原则使用血清进行治疗。蛇伤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减少院前延迟的时间,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2023年起,我国探索建立蛇伤诊疗省级研究中心,推动蛇伤规范化诊疗,目前蛇伤多发地区能实现县域内抗蛇毒血清的基本配备。持续提升居民预防蛇咬伤知识普及率,让老百姓知道应该在哪里获得专业的动物咬伤治疗,医疗机构要持续提升蛇咬伤等急诊院前服务水平。
遇到毒蛇咬伤时,可以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能够联系附近具备蛇伤救治能力的医院。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推荐了“赛伦100蛇伤防治”小程序,可一键查询全国1923家抗蛇毒血清储备医院,并导航至最近的救治点。
除了毒蛇外,还要防范其他动物致伤风险。野外的哺乳动物,如蝙蝠、旱獭等都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要注意远离;野蜂、红火蚁等都可能造成叮咬后的过敏反应,需要予以警惕。蜂蜇伤一般因为毒素量很低,只是周围红肿纵信优配,但如果对蜂里头的蛋白毒素造成超敏状态,有可能会很危险。不幸被蜇伤以后,如果出现憋气心慌有休克的表现,第一时间去最近的医院处理。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