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湧 摄
\n太阳出来照桥头
\n文/文猛
\n到重庆石柱去,奔着一首歌,奔着太阳出来的惊喜,奔着喜洋洋的心情。
\n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一首民歌,歌声是悠远的,喜洋洋的旋律是永恒的。
\n石柱是歌声最先飞扬的地方。
\n“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书上的话。“人到桥头自然值”,这是重庆近些年流传开的一句话,说的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一个古老的土家族古镇。
\n踏入桥头镇的土地,迎接我们的不是夏日午后的太阳,是一个雨天。雨打花伞,雨打芭蕉,雨打瓦屋,雨打湿了我们的思绪,唰,唰,唰……
\n花香、果香、野花香,空气中飘散着淡雅的清香,这是乡村的味道。乡村很安静,我们的心也很安静。
\n“‘再别康桥’到啦!”在瓦屋村,“再别康桥”不是徐志摩的诗,而是一座美丽的院落。这是来此地写生的学生给院落取的名字,每一次告别桥头,涌上心头的都是与徐志摩一样的心情。
\n桥头人告诉我,这里原来是瓦屋村小学。黑板还在,古槐树上的铁钟还在,只是听不见琅琅的书声,见不到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屋檐下有不少学生,他们来自西南大学附中,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画板。
\n院子里的每一间房子,都用土家语取名:社尼侘(你们好),那梦尕(吃一餐),阿舍巴日(请跳舞),阿哥德(朋友们)……
\n学着土家族的语言,看着那些土家人的风车、天井、织布机、牛角号、油纸伞……眼前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土家人曾经的故乡,也勾勒出故乡未来的模样。
\n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n院中立着一个很高的黄色笔形雕塑,从笔尖延伸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线条,大家称之为“行走的线条”。沿着那条白色的线条粤友钱配资,走过青石板路,便可以游遍整个“再别康桥”院落。
\n“太阳出来啦!”
\n这不是歌声,是喊声!
\n在瓦屋村的高处,修建了一处很宽大的观景台,观景台四周坐着很多写生的学生,他们的画布上是雨雾中的村庄和藤子沟水库。太阳出来了,云雾飘向山尖,村庄、水库、庄稼、鸟鸣、歌声,都像刚洗过一样,特别清新。学生们赶紧换上新画布,他们要调和新的色彩,产生新的构思,用画笔记录这一切。
\n桥头,如果从地名上望文生义,应该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事实上桥头很大。
\n桥头多山,方斗山、七曜山、赵山、瓦屋山、马鹿山,五山环抱着桥头。
\n桥头多水,龙河、中益河、野合溪、楠沟、藤子沟,还有很多没有名字的小溪,让桥头成为大山怀抱中的水乡。
\n桥头多桥,有河必有桥,桥头镇河上有多少座桥,连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无法说清。那些桥都在今天的藤子沟水库之下,连同坝上那著名的“三多桥”。桥头人说大地上的桥都是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桥”,三多桥永远在桥头人的心中,这也是这方土地取名为“桥头”的原因。
\n桥头人在龙河两岸修了两座塔,一座叫白塔,一座叫乌塔。塔立两岸千年,守望桥头千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调雨顺,“不愁吃来不愁穿”的美好愿景,到今天终于实现。
\n桥头的昨天在水波之下,未来则在水波之上,一汪碧水映亮桥头。桥头镇共有7个村庄,环湖的4个村庄都被划入了“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
\n俯瞰藤子沟水库,白塔和乌塔站在山上,映在湖中——那是一幅特别美的画面,一批批画家和学生走进龙河,双塔的画面是必须要带走的。
\n往后往上望去,我们发现瓦屋村的最高处在瓦屋山顶,那里有白云飘荡,有山鹰飞翔,这是一座向上的村庄。
\n走下山去,今晚我们住的村庄有一个特别大的名字:长沙村。龙河流过村庄,河水平稳,积沙甚多,人们习惯上称这段龙河叫长沙河。村庄得名长沙村是很自然的事情,绝对没有抄袭湖南长沙的意思。
\n夜幕降临,满天星斗。刚下过雨,星空如洗,格外清亮。天上是星空,水中是星空,清风吹来,带着久违的田野的味道。
\n一阵风来,有淡淡的咖啡香。村里开了好几家村咖,离我们最近的那家叫“墨禾村咖”,经营这家村咖的是返乡的两个大学生。
\n“太阳出来啰嘞,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欧啷啰……”
\n歌声从山坡上飘起,如金纱般轻柔地洒落在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上。那熟悉的旋律混着清晨的鸟鸣,在山川间回荡。
\n在桥头,如果说清清的龙河水可以濯足,那么古老的啰儿调就可以濯心。桥头就是一方濯足濯心之地。
\n走出房间,我们看见一个大爷赶着羊群走向山坡,歌声是从大爷口中飞扬而出的。
\n山坡下突然出现很多画板,画板前是很多写生的人,画板对着山坡、朝阳、薄雾和羊群,画面很美。桥头人告诉我们,全国有上百所艺术院校和桥头几个村庄签订了艺术创作的协议,他们要在这里播下艺术的种子。
\n今天的乡村都在蜕变,一个“一碗土一碗米”生长庄稼的村庄,成为人们向往的生长艺术的村庄。艺术唤醒了古老的村庄,桥头人用“艺术写生、特色民宿、农特加工、休闲旅游”四支画笔,让桥头镇的村庄改版。推门闻香、移步换景,这是一个谁也不敢预测的改版,是守望千年的白塔和乌塔的惊喜,是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幸福。
\n这座山,这汪水,桥头就这样让人“盯”上啦,盯的是乡愁,盯的是风景,盯的是艺术,盯的是未来。
\n乡村开满庄稼花,也开满艺术花。
\n“走了一山啰嘞,又一山啰啷啰,这山去了啷啷扯哐扯,那山来吆喝。只要我们啰嘞,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啷啷扯哐扯,不愁穿吆喝……”
\n这个地方叫石柱,这个地方叫桥头。
\n往前走,阳光正好。
\n(原文刊发于《中国财经报》2025年8月23日第5版)
\n粤友钱配资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